小兒秋季哮喘的病因及中醫(yī)治療
發(fā)布日期:2017-10-31 11:15:39
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肺系疾病,以發(fā)作性喉間哮鳴氣促,呼氣延長為特征,嚴重者不能平臥。哮指聲響,喘指氣息,臨床上哮常兼喘。本病包括了西醫(yī)學所稱喘息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。本病發(fā)作有明顯的季節(jié)性,以冬季及氣溫多變季節(jié)發(fā)作為主,年齡以1到6歲多見。95%的發(fā)病誘因為呼吸道感染,發(fā)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,起病愈早遺傳傾向愈明顯。
古代醫(yī)籍對哮喘記載甚多,金元之前,多列入喘門,《丹溪心法·喘論》首先命名為“哮喘”。
[病因病機]
本病的發(fā)病原因既有內因,又有外因。內因責之于痰飲內伏,與肺脾腎三臟有關,外因主要為感受外邪,接觸異氣。
小兒肺臟嬌嫩,脾常不足,腎常虛。肺虛則衛(wèi)外失固,腠理不密,易為外邪所侵,邪阻肺絡,氣機不利,津液凝聚為痰;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脾虛不運,生濕釀痰,上貯于肺;腎氣虛弱,不能蒸化水液而為清津,上泛為痰,聚液成飲。痰飲留伏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有關,尤其責之于肺脾兩臟。外因以外感六淫為主,六淫之邪,冬春多為風寒、風熱,或秋季乍冷乍熱,外邪乘虛入侵而誘發(fā)。邪人肺經(jīng),引動伏痰,痰阻氣道,肺失肅降,氣逆痰動而為哮喘。
此外,若接觸異氣,如異味、花粉、煤煙、羽毛等,或嗜食酸咸甜膩,也能刺激氣道,
影響肺的通降功能而誘發(fā)哮喘。精神失調和過度疲勞也是小兒哮喘的重要誘因。
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,其主要發(fā)病機理為痰飲內伏,遇外來因素感觸而發(fā),反復不已。發(fā)作時,痰隨氣升,氣因痰阻,相互搏結,阻塞氣道,氣機升降不利,以致呼氣不暢,氣息喘促,咽喉哮吼痰鳴。邪蘊肺絡,肺氣壅塞不暢,胸部窒悶。肺氣不宣,致心血瘀阻,可致肢端、顏面出現(xiàn)紫紺。邪盛正衰,氣陽外脫,可見額汗、肢冷、面色白、脈微等喘脫危候。
由于感邪的不同,體質的差異,所以又有病性上寒熱的區(qū)別及轉化。哮喘反復發(fā)作,肺氣耗散,寒痰傷及脾腎之陽,痰熱耗灼肺腎二陰,則可由實轉虛。在平時表現(xiàn)肺、脾、腎等臟氣虛弱之候,如正氣來復,內飲蠲化,病有轉機,發(fā)作可漸減少而趨康復。若痰飲不除,臟氣虛弱未復,哮有夙根,觸遇誘因又可引起哮喘再次發(fā)作,反復發(fā)作,致使正氣衰減,疾病遷延,纏綿難愈。
[臨床診斷]
一、診斷要點
1.常突然發(fā)病,發(fā)作之前,多有噴嚏、咳嗽等先兆癥狀。發(fā)作時不能平臥,煩躁不安,氣急,氣喘。
2.有誘發(fā)因素,如氣候轉變、受涼受熱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。
3.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哮喘史。
4.肺部聽診,兩肺滿布哮鳴音,呼氣延長。哮喘如有繼發(fā)感染或為哮喘性支氣管炎,可聞及粗大濕噦音。
5.血象檢查:支氣管哮喘,白細胞總數(shù)正常,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;伴肺部感染時,白細胞總數(shù)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。
二、鑒別診斷
哮喘需與肺炎喘嗽相鑒別。哮喘以咳嗽、氣喘、呼氣延長為主癥,多數(shù)不發(fā)熱,兩肺聽診以哮鳴音為主;肺炎喘嗽以發(fā)熱、咳嗽、痰壅、氣急、鼻煽為主癥,多數(shù)發(fā)熱,兩肺聽診以濕噦音為主。
[辨證論治]
一、辨證要點
哮喘臨床分發(fā)作期與緩解期。發(fā)作時哮吼痰鳴,喘急倚息,以邪實為主。咳喘痰黃,身熱面赤,口干舌紅為熱性哮喘;咳喘畏寒,痰多清稀,舌苔白滑為寒性哮喘。緩解期哮喘已平,出現(xiàn)肺脾腎三臟不足,以正虛為主。辨別哮喘虛實可從病程長短、全身癥狀輕重來區(qū)別,氣短多汗,易感冒多為氣虛;形寒肢冷面白,動則心悸為陽虛;消瘦乏力、盜汗面紅為陰虛。
二、治療原則
本病的治療,發(fā)作期當攻邪以治其標,分辨寒熱虛實、寒熱夾雜分別隨證施治。緩解期治以扶正,調其臟腑功能。由于哮喘的病因復雜,采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,除口服藥外,霧化吸入、敷貼、針灸療法,以及配合環(huán)境療法、心身療法可增強療效。
三、分證論治
(一)發(fā)作期
1.寒性哮喘
證候:咳嗽氣喘,喉間有痰鳴音,痰多白沫,形寒肢冷,鼻流清涕,面色淡白,惡寒無汗,舌淡紅,苔白滑,脈浮滑。
分析:風寒外束,痰濕阻肺。風寒在表,故惡寒無汗,鼻流清涕;痰濕內阻,陽氣不能宣暢,故面色淡白;濕痰阻絡,氣道受阻·,故咳嗽氣喘,吐白沫痰;痰氣相搏,喉間可聞哮鳴音。
治法:溫肺散寒,化痰定喘。
方藥:小青龍湯合三子養(yǎng)親湯加減。常用藥:麻黃、桂枝宣肺散寒,細辛、干姜溫肺化飲,白芥子、蘇子、萊菔子行氣化痰,白芍藥、五味子斂肺平喘。
咳甚加紫菀、款冬花化痰止咳;哮吼甚加地龍、僵蠶化痰解痙;氣逆者,加代赭石降氣;便秘者,加全瓜蔞通腑滌痰。
2.熱性哮喘
證候:咳嗽哮喘,聲高息涌,咯痰稠黃,喉間哮吼痰鳴,胸膈滿悶,身熱,面赤,口干,咽紅,尿黃便秘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
分析:外感風熱,引動伏痰。痰熱蘊阻,肺氣失肅,故咳嗽哮喘,聲高息涌,咯痰稠黃;外感風熱,故身熱面赤,咽紅口干。
治法:清肺化痰,止咳平喘。
方藥:麻杏石甘湯加味。常用藥:麻黃、生石膏宜肺清熱,杏仁、葶藶子、桑白皮瀉肺降逆,蘇子化痰,生甘草調和諸藥。
喘急者加地龍、膽南星滌痰平喘;痰多者,加天竺黃、竹瀝豁痰降氣;熱重者加虎杖、梔子清熱解毒;便秘者,加全瓜蔞、大黃降逆通腑。
3.外寒內熱
證候:惡寒發(fā)熱,鼻塞噴嚏,流清涕,咯痰粘稠色黃,口渴引飲,大便干結,舌紅,苔薄白,脈滑數(shù)。
分析:表寒未清,內已化熱。風寒在表故見惡寒發(fā)熱,打噴嚏,流清涕;口渴引飲,吐痰粘稠色黃,便秘為里有痰熱之象。
治法:解表清里,定喘止咳。·
方藥:大青龍湯加減。常用藥:麻黃、桂枝、生姜溫肺平喘,生石膏清里熱,生甘草和中,白芍、五味子斂肺。
熱重者,加黃芩、魚腥草清肺熱;咳喘哮吼甚者,加射干、桑白皮泄肺熱;痰熱明顯者,力D地龍、僵蠶、黛蛤散、竹瀝清化痰熱。
4.肺實腎虛
證候:病程較長,哮喘持續(xù)不已,動則喘甚,面色欠華,小便清長,常伴咳嗽、喉中痰吼,舌淡苔薄膩,脈細弱。
分析:正虛邪戀,虛實夾雜。痰熱阻肺,肺氣失宣,故咳嗽,喉間痰吼;腎虛不納,故病程遷延,哮喘反復,動則喘甚。
治法:瀉肺補腎,標本兼顧。
方藥:射干麻黃湯合都氣丸加減。常用藥:麻黃、射干平喘化痰,半夏、款冬、紫菀清肺化痰,細辛、五味子斂汗平喘,山茱萸、熟地益腎,淮山藥、茯苓健脾化痰。
動則氣短難續(xù),加胡桃肉、紫石英、訶子攝納補腎;畏寒肢冷,加補骨脂、附片行氣散寒;痰多色白,屢吐不絕者,加白果、芡實補腎健脾化痰;發(fā)熱咯痰黃稠,加黃芩、冬瓜子、金蕎麥清泄肺熱。
(二)緩解期。
1.肺脾氣虛
證候:氣短多汗,咳嗽無力,常見感冒,神疲乏力,形瘦納差,面色蒼白,便溏,舌淡,苔薄白,脈細軟。
分析:肺衛(wèi)不固,脾運失調。肺主表,衛(wèi)表不固故多汗,易感冒。肺主氣,肺虛則氣短,咳嗽無力。脾主運化,脾虛運化失健故納差,便溏,失于充養(yǎng)則形瘦。
治法:健脾益氣,補肺固表。
方藥: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。常用藥:人參、五味子補氣斂肺,茯苓、白術健脾補氣,黃芪、防風益氣固表,百部、橘紅化痰止咳。
汗出甚加煅龍骨、煅牡蠣固澀止汗;痰多加半夏、天竺黃化痰;納谷不香加神曲、谷芽消食助運;腹脹加木香、.枳殼理氣;便溏加山藥、扁豆健脾。
2.脾腎陽虛
證候:面色光白,形寒肢冷,腳軟無力,動則氣短心悸,腹脹納差,大便溏瀉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
分析:脾腎兩虛,攝納無權。脾虛失運則見腹脹納差,大便溏瀉。腎虛失納,見面色光白,形寒肢冷,腳軟無力,動則氣短。
治法:健脾溫腎,固攝納氣。,
方藥:金匱腎氣丸加減,常用藥:附子、肉桂溫腎補陽,山茱萸、熟地黃補益肝腎,淮山藥、茯苓健脾,胡桃肉、五味子、白果斂氣固攝。
虛喘明顯加蛤蚧、冬蟲夏草補腎斂氣;咳甚加款冬花、紫菀止咳化痰;夜尿多者,加益智仁、菟絲子補腎固攝。.
3.肺腎陰虛
證候:面色潮紅,咳嗽時作,甚而咯血,夜間盜汗,消瘦氣短,手足心熱,夜尿多,舌紅苔花剝,脈細數(shù)。
分析:肺腎兩虧,陰虛內熱。久病肺腎兩虧,故消瘦氣短,咳嗽時作,夜尿多。陰虛內熱,故面色潮紅,夜間盜汗,手足心熱。
治法:養(yǎng)陰清熱,補益肺腎。
方藥:麥味地黃丸加減。常用藥:麥門冬、百合潤養(yǎng)肺陰,五味子益腎斂肺,熟地黃、枸杞子、山藥補益腎陰,丹皮清熱。
盜汗甚加知母、黃柏、癟桃干清熱斂汗;夜間嗆咳加百部、北沙參養(yǎng)陰止咳;咯痰帶血加阿膠、白芍養(yǎng)陰止血;潮熱加青蒿清虛熱。
[其他療法]
一、中成藥劑
1.小青龍湯口服液每次1支,1日2次。用于寒性哮喘。
2.哮喘沖劑每次1袋,1日2次。開水沖服。用于熱性哮喘。
二、經(jīng)驗方
1.干地龍粉,每次3g,1日2次,裝膠囊內開水吞服。用于熱性哮喘。
2.麻黃、五味子、甘草各30s。研細末,分成15包,每次1包,1日2次,開水沖服。用于熱性哮喘。
3.生曬參60g(黨參加1倍),蛤蚧(去頭足)2對,麻黃ms,杏仁10g,炙甘草50g,生姜60g,紅棗10g,白果肉100so濃煎3次,濾清汁加冰糖500g,收膏。每日早晚各1湯匙,開水沖服。用于哮喘緩解期以氣短為主者。
三、外治療法
白芥子、延胡索各21g,甘遂、細辛各12So共研細末,分成3份,每隔10天使用1份。
用時取藥末1份,加生姜汁調稠如1分錢幣大,分別貼在肺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膻中穴,貼2-4小時揭去。若貼后皮膚發(fā)紅,局部出現(xiàn)小皰疹,可提前揭去。貼藥時間為每年夏天的初伏、中伏、末伏3次,連用3年。‘
四、針灸療法
發(fā)作期,取定喘、天突、內關?人蕴刀嗾,加膻中、豐隆。緩解期,取大椎、肺俞、足三里、腎俞、關元、脾俞。每次取3-4穴,輕刺加灸,隔日1次。在好發(fā)季節(jié)前作預防性治療。
[預防護理]
一、預防
1.重視預防,避免各種誘發(fā)因素,適當進行體格鍛煉,增強體質。
2.注意氣候影響,做好
下一篇:治療小兒"秋咳"的5款藥膳
- 丁丁穴位壓力刺激貼(腹瀉貼敷穴位神闕穴)
- 【產(chǎn)品名稱】 穴位壓力刺激貼【型號規(guī)格】 型號:D型(腹臍部位貼) 規(guī)格:60mm×60mm【使用方法】 外用。按摩擦洗穴位處,擦干皮膚表皮水分,撕開包裝袋,將[查看詳情]
- 媽咪好娃娃醫(yī)用退熱凝膠(涂抹部位:濕疹、紅腫瘙癢、蚊蟲叮咬部位)
- 【產(chǎn)品名稱】 醫(yī)用退熱凝膠【型號規(guī)格】 型號: C型 規(guī)格:15g【使用方法】 [查看詳情]
- 媽咪娃娃醫(yī)用退熱貼
- 【產(chǎn)品名稱】 醫(yī)用退熱貼【型號規(guī)格】 型號:護腦型規(guī)格:40mm×70mm、40mm×110mm、45mm×110mm、45mm×115mm、50mm×115m[查看詳情]